`
gaojingsong
  • 浏览: 1152945 次
  • 性别: Icon_minigender_1
  • 来自: 深圳
文章分类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软件信息安全知识】

阅读更多

一、安全技术目标

保密性(confidentiality)与Integrity(完整性)和 Availability(可用性)并称为信息安全的CIA三要素
安全技术目标包括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完整性(Integrity) 、 可用性(Availability) 、可靠性(reliability ) 、抗否认性(non-repudiationn) 简记为:保密完整可用、可靠抗否认

 


 
 

二、五类安全服务


五类安全服务包括认证(鉴别)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保密性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和抗否认性服务。

认证(鉴别)服务:在网络交互过程中,对收发双方的身份及数据来源进行验证。 

访问控制服务:防止未授权用户非法访问资源,包括用户身份认证和用户权限确认。 

数据保密性服务: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破解、泄露。 

数据完整性服务: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 

抗否认性服务:也称为抗抵赖服务或确认服务。防止发送方与接收方双方在执行各自操作后,否认各自所做的操作。

 

 

 

三、八类安全机制

 

八类安全机制包括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认证机制、业务流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和公证机制。 

1)加密机制:加密机制对应数据保密性服务。加密是提高数据安全性的最简便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有效提高了数据的保密性,能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常用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算法(如DES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算法)。 

2)数字签名机制:数字签名机制对应认证(鉴别)服务。数字签名是有效的鉴别方法,利用数字签名技术可以实施用户身份认证和消息认证,它具有解决收发双方纠纷的能力,是认证(鉴别)服务最核心的技术。在数字签名技术的基础上,为了鉴别软件的有效性,又产生了代码签名技术。常用的签名算法有RSA算法和DSA算法等。 

3)访问控制机制:访问控制机制对应访问控制服务。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对用户所访问的数据进行限制。通常,首先是通过用户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验证,其次是通过用户角色、用户组等规则进行验证,最后用户才能访问相应的限制资源。一般的应用常使用基于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方式,如RBAC(Role Basic Access Control,基于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 

4)数据完整性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对应数据完整性服务。数据完整性的作用是为了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干扰,同时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以提高数据传输完整性。通常可以使用单向加密算法对数据加密,生成唯一验证码,用以校验数据完整性。常用的加密算法有MD5算法和SHA算法等。 

5)认证机制:认证机制对应认证(鉴别)服务。认证的目的在于验证接收方所接收到的数据是否来源于所期望的发送方,通常可使用数字签名来进行认证。常用算法有RSA算法和DSA算法等。 

6)业务流填充机制:也称为传输流填充机制。业务流填充机制对应数据保密性服务。业务流填充机制通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传送随机数的方式,混淆真实的数据,加大数据破解的难度,提高数据的保密性。 

7)路由控制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对应访问控制服务。路由控制机制为数据发送方选择安全网络通信路径,避免发送方使用不安全路径发送数据,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8)公证机制:公正机制对应抗否认性服务。公证机制的作用在于解决收发双方的纠纷问题,确保两方利益不受损害。类似于现实生活中,合同双方签署合同的同时,需要将合同的第三份交由第三方公证机构进行公证。

安全机制对安全服务做了详尽的补充,针对各种服务选择相应的安全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应用安全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项安全机制相关的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结合加密理论之后,应用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 大小: 286.3 KB
  • 大小: 75.7 KB
  • 大小: 54.7 KB
0
2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